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腰5(L5)椎弓根的解剖特点,探讨更适合于中国人的L5椎弓根螺钉个性化置钉方法。方法:收集46个中国成人L5脊椎干燥完整标本,观察其椎弓根形态,测量与椎弓根螺钉置钉有关的椎弓根解剖参数,即在椎弓根峡部垂直于椎弓根轴切断椎弓根,在其横断面上测量椎弓根的高度、宽度与椎弓根最长径、最短径及椎弓根冠状面倾斜角;测量进钉点与人字嵴及峡部嵴在内外方向的距离;在经椎弓根轴线的L5横切面上测量置钉的理想外偏角度及范围。结果:L5椎弓根有2种形态,一种横突融合于椎弓根与椎弓连接处,谓之L型,共36个脊椎72个椎弓根;另一种是S型,共10个脊椎20个椎弓根,其横突于椎体侧后方与椎体及椎弓根融合。L型和S型椎弓根峡部横断面宽度、高度与椎弓根最长径、最短径及椎弓根冠状面倾斜角分别为18.22mm和22.45mm、14.24mm和14.46mm、20.62mm和23.74mm、11.87mm和12.83mm、35.9°和32.3°。在内外方向上进钉点到人字嵴、峡部嵴的距离L型分别为3.36mm和5.94mm,S型分别为4.66mm和7.54mm。理想的置钉外偏角L型为25.4°,S型为27.9°。除椎弓根高度外,其他各项参数两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L5椎弓根可分为两种类型,S型椎弓根比L型更宽,最佳进钉点到人字嵴及峡部嵴的距离更靠外,横切面上的置钉外偏角更大。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置换已经是临床上非常遍采用的手术,早期骨水泥技应用导致较高的静脉血栓及假体松动等副作用的发生率.至今,第1代骨水泥技术已逐步完善发至目前的第3代骨水泥技术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可喜的结果.笔者结合骨水泥的特点、骨水泥固定的原理、骨水泥技术的原理,以及骨水泥的临床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TGF)β3腺相关病毒(AAV-TGFβ3)与TGFβ1腺病毒(AV-TGFβ1)表达系统对反分化早、晚期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合成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制备具有感染活性的AAV-TGFβ3并采用酶切电泳和免疫荧光对其进行鉴定。将AAV-TGFβ3和AV-TGFβ1分别转染反分化早、晚期髓核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GFβ3和TGFβ1蛋白的表达,并通过Antonopulos法分别检测AAV-TGFβ3和AV-TGFβ1对蛋白多糖合成的生物学效应。结果:AAV-TGFβ3转染可提高反分化早、晚期髓核细胞TGFβ3蛋白的表达,并促进其蛋白多糖的合成。转染后第12天,蛋白多糖含量达到峰值,分别为0.399±0.029和0.152±0.011,此后蛋白多糖含量缓慢降低;于转染后第2个月,蛋白多糖含量稳定在较高水平,分别为0.309±0.021和0.115±0.009。AV-TGFβ1转染亦可提高反分化早、晚期髓核细胞TGFβ1蛋白的表达,但其仅促进反分化早期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转染后第10天蛋白多糖含量达到峰值(0.413±0.041),此后蛋白多糖含量快速降低,转染后第2个月时蛋白多糖含量降至较低水平(0.198±0.013);对于反分化晚期髓核细胞,AV-TGFβ1则抑制其蛋白多糖的合成。结论:AAV-TGFβ3可稳定地促进反分化早、晚期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AV-TGFβ1仅一过性地促进反分化早期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而且抑制反分化晚期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髓核细胞组织块法原代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间盘退变为引起颈肩痛、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其确切的发生机理迄今仍不十分清楚,所以对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椎间盘髓核细胞原代培养在研究髓核细胞生物学、转基因治疗以及组织工程等方面日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技术。传统的酶消化法髓核细胞原代培养存在操作烦琐、污染率高以及胰蛋白酶和胶原酶的应用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骨移植是手术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手段。自体骨成骨能力强,没有免疫排斥及疾病传播的危险,但是数量有限而且自身取骨伴有很多风险并留下新的创伤,另外年龄及部位的限制亦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同种骨移植来源广泛,大小形状不受限制,且具有生物活性与受体部位发生生物结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疾病 ,是人体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 ,是仅次于桡骨远端的第二常见骨折[1] ,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 3.92 % [2 ] ,为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 ,多采用手术治疗 ,良好的手术操作技术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 ,男 4 3例 ,女 17例 ,年龄 2 1~ 6 5岁 ,均为闭合性 ,移位踝关节骨折。受伤原因 :行走时跌伤 32例 ,骑自行车跌伤 8例 ,车祸伤 7例 ,重物砸伤 3例 ,运动伤 9例 ,坠落伤 1例。按Lange -Hansen分类 ,旋后内收 (SA)Ⅱ°11例 ,旋后外旋 (SE)Ⅱ°~Ⅳ° 2 5例 ,旋前外展 (PA)…  相似文献   
7.
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报道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 对6例指背皮肤缺损应用邻指逆行指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6例皮瓣5例成活,1例失败。结论 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方法简便,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腓骨短肌肌瓣逆行转位修复外踝及跟腱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修复外踝及跟腱处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设计腓骨短肌肌瓣逆行转位修复外踝及跟腱处软组织缺损创面。中厚皮片移植覆盖肌瓣。结果7例外踝及跟腱处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跟腱外露病例。缺损面积最大5cm×6cm,最小3cm×4cm。术后伤口Ⅰ期愈合,肌瓣全部成活。结论腓骨短肌肌瓣逆行转位修复外踝、跟腱处软组织缺损,此方法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较高,尤其适用于中小创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创伤骨科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通过改进的Morris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将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腺相关病毒颗粒转染于增生性瘢痕愈合创面处。②实验评估: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主胶原Ⅰ,Ⅲ型胶原含量;应用氯胺-T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评价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中的生物学效应。结果:①术后6个月,对照组瘢痕较前仍稍有增生,颜色淡红,质地硬。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愈合创面稍突出皮面,颜色接近肤色,质地接近周围皮肤。②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TGFβ3基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③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至术后3个月,两组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始于稳定,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低于对照组(109.57±9.13,285.92±10.63)μg/g(t=2.98,P<0.05)。④免疫印迹检测显示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创面愈合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①腺相关病毒载体可介导目的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3高效转染增生性瘢痕创面并有效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合成以及提高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比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